top of page
搜尋
Vivian Ting
2021年1月31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河井寬次郎紀念館﹕收藏生活美學
圖一﹕京都河井寬次郎紀念館是陶藝家的創作間,也是其起居會客之所,保留了他所創作的陶器、木雕及書法等作品,活現其生活美學 博物館學向來主張業界必須就著館藏所觸及的課題,發掘其與當代社會文化的關係,以拓展思考空間、倡導多元視野為己任。當展覽著力於分析與討論,闡明相關課題的意義與...
123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9年5月1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轉載虛詞文稿—為甚麼不見天日的博物館也來一場沙漠的瘋狂火人祭?
圖一﹕每年盛夏,數萬名火人於內華達州黑石沙漠豎起聲光互動裝置、舉辦各色其適的表演,又籌劃與人分享的活動工作坊,以體驗人人參與、包容共感等守則。 燃點盛夏之夢 每年盛夏八月,成千上萬人擺脫冷氣房、手機與電子日用品,湧入內華達州黑石沙漠(Black Rock...
307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9年3月14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轉載虛詞文稿 — 如何看得清過去的闇影、摸得著正義的模樣?——Sally Mann回顧展
圖一﹕Sally Mann的回顧展細訴其對美國南方大地的感懷,並以其攝影創作與觀眾感受過去的傷痛,展望消融歧見的未來。 鄉愁的糾結 誰不眷戀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或許一切不盡如人意,但她的語言腔調聽來份外熨貼、步履節奏踏出無窮活力、就連亂烘烘的妝容也閃亮著幾分英爽。因著難以...
97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9年1月3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轉載虛詞文稿 — 日裔美國人國家博物館︰如何書寫歷史的創痛?
多元社會容讓不同意見、不同價值、不同生活方式各適其式,但彼此千差萬異卻潛藏著名不正言不順的糾結、誤會與紛爭,隨時點燃起恐懼與仇恨。如何從日裔移民史討論多元社會的暗湧?如何書寫歷史的創痛,反思不公不義的緣由? 原文刊載於虛詞,請按此閱讀。
76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9年1月4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轉載虛詞文稿 — 911紀念及博物館︰如何討論國仇家恨?
博物館如何討論這段沸沸騰騰又揪心的當代史?尤其是,911扯上了國族大義、全球反恐行動與無數不知因何而喪生的人命。傷痛、恐懼與憤恨將一條一條腦神經綑縛成千迴百結的亂麻團,博物館可以做甚麼? 原文載於虛詞,請按此閱讀
54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9年1月3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轉載虛詞文稿 — Anacostia Community Museum︰服務社區,人人都是策展人
如何建設理想社區?答案或許人言人殊︰有人相信社區少不了街坊交流的聚腳點,有人認為社區必須提供顧及長者與孩童需要的服務,也有人提議成立流動市集支持本地自家製產品。大抵沒有人想到一所鄰里博物館也可以對社區有所貢獻。平情而論,誰需要一座博物館收藏家裡藏不少了的陳年舊物?街頭巷尾的...
54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9年1月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轉載虛詞文稿 — Whitney Museum︰何謂「政治正確」的主題式策展?
「政治正確」的主題式策展有何不妥?這不就意味著策展人著意納入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藝術家作品,以鋪陳更豐富多元的藝術發展?難道「政治正確」的藝術史書寫就只看到「邊緣社群」,漠視現代藝術觀念的演變脈絡? 原文載於虛詞,請按此閱讀。
52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11月19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如何大玩數碼科技、投入藝術欣賞﹖
如何看明白藝術誘發的觸動﹖我相信這是眼睛與內心感覺的互動。唯有慢慢看、細細感受,一抹藍方才吐露天色陰晴不定的心事,一彎曲線會抖出藝術家運臂轉腕的動態。近年數碼技術卻宣稱互動遊戲,可以讓人看懂藝術家的心思、領會作品的創意發揮。其理據何在﹖...
141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11月14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如何從肖像藝術破解國家歷史的迷思﹖
提到John,你想起誰的身影﹖John Woo、John Keats、John Locke、John Dewey、John Kennedy,還是John Constable﹖你為何記著他﹖他的故事跟你有何干連﹖假若他從不曾存在,你可會若有所失﹖一座肖像藝術館又如何介紹歷史上...
119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10月2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Hirshhorn Museum: 玩手機如何成為參觀展覽的指定動作﹖
我是一頭恐龍,儘管生活離不開手機,卻對於博物館運用數碼技術例必吸引觀眾的信念深表表疑惑﹖當Hirshhorn Museum大張旗鼓宣傳其「博物館之眼」(Hirshhorn Eye),我不得不親身試玩一下,查探新技術又帶給觀眾什麼﹖...
117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10月14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Tenement Museum: 破舊公寓如何以平凡的故事打動我們﹖
一幢廉租公寓有什麼價值﹖建築師或會說﹕沒有。這裡無法說明當地建築業的頂尖技術、也無法突顯材料造工的心思。歷史迷也許會點頭稱道﹕不錯。這裡沒有達官貴人的足跡,室內空間也太跼促,藏不了爭名爭利爭竉爭權的隱秘。可是,一名狂婆子卻說﹕「沒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能訴說美國故事。」何以見得...
212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9月24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Dia Beacon當代藝術館﹕藝術品會說話嗎﹖
憑著物料材質、作品形態,及其所呈現的輕重明暗、粗獚與精緻等感覺,藝術品向我們道出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其對周遭世界的所思所感、又或對藝術媒介與觀念的探索。不過,藝術品往往打破日常生活的邏輯,用語莫明其妙,使得展覽廳不時泛起相對無言、唯有點點頭的尷尬。如何聽得懂藝術品的說話﹖...
213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9月11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Noguchi Museum: 如何傾聽石頭、空間與雕塑家的密語﹖
長達60多年的創作生涯,藝術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留下了石雕、紀念碑、舞台佈景、傢俱、紙燈與遊戲地景等作品,點燃我們對於空間的想像。及至晚年,他以一座博物館整頓一生的遊歷。回應藝術家、他的時代及其創造的空間,博物館如何讓觀眾投入其間﹖...
744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9月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Design Beyond Vision: 如何感受顏色的質地、看見聲音的色相﹖
這是感官享受無邊際的年代。嘴巴可以嚐到世界各地寒暑潤燥的味道,耳朵可以探索天上地下的脈動,眼睛可以任意挑選生活最不經意以至幻想最荒謬的影像。博物館如何探討感官的觸動,與觀眾一起發掘世界的聲色味﹖ 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175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8月2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John Akomfrah – Signs of Empire: 如何從已然的過去改寫未來﹖
處於社會分化的風潮,這一年美國博物館紛紛舉辦與移民、女性又或少數族裔相關的展覽。可是,不少展覽要麼高舉理想口號、揚溢著阿Q式英雄主義,要麼以當代藝術的伎倆泡製出與眾同樂、四海一家的幻想。博物館又該如何討論離散、壓迫與隔閡,與社會一起正視過去﹖ 面對歷史的陰霾,紐約New...
112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8月22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Eastern State Penitentiary: 如何從監獄的歷史面貌,思考罪與罰﹖
1829年,這座以單獨囚禁與勞役並行的東州市立監獄改革了美國刑法史,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地。香港域多利監獄、北京第一座監獄也曾參考其模式,以無處不在的監視、刻板嚴苛的規條改造囚犯。這裡保留的歷史並不光彩,曾經在這裡待著的人大抵算不上英雄,為什麼費城著意保留它的舊貌,而不將之活化...
328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7月18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坂本龍一:終章.音樂如何尋找永恒﹖
小說《遮蔽的天空》中,Paul Bowles的一段話讓音樂家坂本龍一著迷不已。這段文字甚至被轉譯成十幾個國家的語言編配入樂曲〈Fullmoon〉,讓人聆聽月的陰晴圓缺、聆聽時間如何分秒流逝。究竟我們可曾擁有幾個值得念念不忘的月夜﹖ “Death is always on...
268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7月1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Medieval Monsters﹕博物館何必替牠們辦展覽﹖
大抵怪獸妖魔都眷戀著中世紀。那時候,牠們掌控著月蝕、火災、歉收、疾病、厄運種種不知如何探究的怪事禍事。科學昌明,牠們漸漸被驅逐到電影小說遊戲機等幻想世界,誘發我們對異域的想像。誰怕什麼妖怪﹖ 怪獸幾乎是中世紀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教堂建築構件、貴族徽章、掛氈與形形式式的手抄卷莫...
188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Four Quartets: 如何用身體擁抱詩的韻律﹖
因為Four Quartets(四闕四重奏),我迷上了T. S. Eliot (艾略特)。迷上了一字一句牽動著唇舌捲縮的節奏、迷上了像霧像雨又像花的多重解讀、迷上了倖存於崩壞靡頹的卑微希望…文字無可捉摸,舞蹈如何跳出亂世詩人的聲音意象﹖ 在Sosnoff...
469 次查看0 則留言
Vivian Ting
2018年7月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MET Breuer: 如何從描摹「真實」的塑像接近「真實」世界﹖
傳說雕塑家Pygmalion熱愛雕塑過於一切,對活色生香的女人毫不動心,卻愛上自己一手雕刻的塑像。因為她的美代表了女性的理想特質。這份執迷得到了愛神的回應,塑像變成肉身展開人間生活。神話戞然而止,留下了不少疑團﹕藝術品何以為人﹖如何感受現實人生﹖我們又如何理解藝術所呈現的真...
6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