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Vivian Ting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如何書寫移民的漂泊與安頓﹖

早於經濟全球化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移民就已經展開他們的旅程—拋開原來的生活、工作與朋友,在彼方重頭打拼,寄望著更美好的前景…可是,新生活偏偏遇上差異帶來的不安、恐懼與憤怒。新移民如何融入當地、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博物館又如何討論差異﹖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的展覽「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從十九世紀華人移民史的角度,訴說美藉華人離鄉別井的故事。展覽從中、美兩國的外交關係著眼,以編年紀事的方式探討華人移民如何在美國重建家園,又如何發揮在政治、社會及文化等不同方面發揮影響力。


這是一段段痛苦的歷史﹕為求養妻活兒,遠赴金山做苦力﹔開辦洗衣館,沒日沒夜的工作﹔舉目無親,唯有聚在唐人街以求得到一點半分幫助﹔1882年美國唯一針對種族的《排華法案》明言禁止中國移民入藉﹔伴隨著法令的邊緣化,華人被襲、唐人街被焚﹔流行文化播放著來自中國的大魔頭傅滿洲博士,傳播著黃種人的邪惡。


這也是一段段異鄉異客求生存求認同的故事﹕移民社群組織互助公所,形成強靱的網絡對抗歧視與欺凌﹔二戰期間,不少無法取得美國國籍的華人應徵加入美國軍隊﹔六十年代,華人與其他族群一同投入社會運動,推動《民權法案》﹔多年的努力為不少家庭換來了優渥的生活,漸而搬到日落社區等郊外。


大事紀著重勾勒出美國華僑經驗的脈絡,而博物館更簡述不同人的故事,說明他們如何在回應時代、選擇自己的生命軌跡。如研發出耐寒甜橙的劉錦濃、參與荷里活電影製作的平面設計師曾景文、在菲律賓群島對抗日軍的陸軍上尉Francis Brown Wai、研究宇宙空間理論的科學家李政道等。他們的故事與冷漠畏縮、骯髒混亂、幫派暴力全然沾不上邊,正好反駁主流社會加訴於華人移民的刻板印象。


每一展覽子題總覽,博物館也以富有情感色彩的詩句,試圖讓觀眾理解當時華人的處境。如在「Imagine and Imitation 1900-1930s」(想像與戲仿)一節﹕


Is there no fairness under heaven!?

As if by magic,

we appear and disappear

in their gaze

at their will.

Pushed to the margins,

we exist but don’t exist.

They call us “Charlie” now

And we wash their underwear

We call them “White Ghosts”

And they photograph our

beautiful children.

How odd a world this is.

Look in my eye!

Give my your hand!

Call me by my rightful name!*


生於斯長於斯,我無法想像往昔移民的辛酸與惶恐,更提不起勇氣撕破現狀再棲身他方。展覽所講述的移民故事令人惻然,卻留下了不少疑問。「查理」與「白鬼」無寧是人我對立、文化差異所牽動的種種情緒。眼前的觀眾從這些故事得到什麼﹖歷史知識、移民課題的考察、對於歧視與偏見的控拆、又或反思何謂文化多元與社會共融﹖觀眾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華人、紐約人、美國人、世界公民,還是無關痛癢的歷史看客﹖


博物館提到華人往往被主流社會視為「少數族裔的楷模」(model minority),其生活美滿的成功故事,更是美國社會多元又兼融的明證。展覽即指出所謂「楷模」的論述忽略了長久以來,華人從未默默承受《排華法案》等種種不義,而是著力為自己社群謀求公民權利,也與其他族裔合作推動公民運動。然而,展覽所提及的華人故事卻略嫌單一,要麼離不開餐館、洗衣館與勞工的艱苦生活,要麼褒揚成功人士的光榮事蹟。但展廳只簡略提及創立華人平等權利聯盟的王清福,而其他思考公民權利的在美華人呢﹖


1892年,《蓋瑞法案》(Geary Act) 沿用奴隸制度慣例,規定華人必須隨身攜帶附有照片的身份證明文件。一旦於遭截查時,無法提供有關文件,即遺返回國。更難堪的是,申辦有關證明文件必須同時獲得兩位白人見證者的證詞,方能取得辦理資格。當時逾一萬多華人即響應舊金山中華會館的號召,冒著一年苦役與遺返回國的風險拒辦身份證明。博物館也曾提及這一歷史片段,卻不曾明言這是一場十九世紀轟轟烈烈的公民抗命運動。不論華人領袖與拒辦文件的華人,也同樣值得我們紀念。紀念不為了展示舊日的傷痛,而為了理解差異、超越差異所曾引發的苦難。


在美華人的故事其實並不僅屬於華人圈子,而是所有關心社群權益的人所必須理解的故事。早於1885年,華人作家Saum Song Bo就為美國留下一道問題﹕如何理解憲法所賦予的自由與平等﹖何以自由與平等不為本土華人所擁有。即使在今日,這道問題仍然值得美國人、華人與其他紐約遊客深思。博物館如何以華人的故事回應美國憲法所闡釋的公民權利﹖如何從在美華人的視點思考何謂文化多元﹖何謂社會共融﹖




*博物館展板以中、英雙語並重,但中文語法尚待潤飾。參觀當日所見,不少外國學生正借此學習語文,顯見博物館也肩負文化交流的責任。




6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