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談論自己生活的地方﹖旅遊廣告似的宣傳繁盛熱鬧未免虛偽,而一味的揭露表象底下的腥臭與骯髒又委實難堪。如何兼容城市的浮華與蒼涼﹖如何從破敗看到未來的希望﹖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就以展覽「New York at its Core」(地道紐約)細訴四百年來這座城市如何從港口貿易地發展成為世界之都,又如何與觀眾一起策劃未來的發展藍圖。
甫一走進展場入口,博物館立即拋下一道問題﹕紐約如何發展成今日的面貌﹖展覽提出了理解這地方的四大關鍵詞﹕金錢貿易、多元文化、人口密集與創造力,由此按年鋪敘紐約如何從荷蘭貿易王國的邊緣演變成生氣勃勃的大都會、繼而進化為全球貿易的中心。編年紀述的方式易流於平鋪正敘,加上歷史舊物、檔案也不一定亮麗悅目,就更讓人昏昏欲睡。
然而,博物館的著眼點並不僅在於書寫流水帳歷史,而在於整理紐約的發展脈絡,與觀眾討論城市發展所面對的種種課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四大關鍵詞各自指出城市發展的種種思考,如貿易如何創造財富,又如何炮製出貧窮、剝削與罪惡等﹔又如人口密集如何帶動經濟,又如何引發公共衛生、交通與居住等城市規劃的實驗。及至20世紀的紐約史,博物館把討論延申至如何理解多元文化,如何理解多元文化底下的隔膜、衝突與歧視。展覽涉及近至2012年的發展,距今不過數年之差,博物館就觸及公民行動、打擊罪案、市區重建等課題,鼓勵觀眾思考﹕究竟城市為誰而設﹖
城市當然為人而設。在編年史的論述之下,博物館特意自不同時期選出形形式式的紐約人,從他們的生命抉擇折射出這座城市的創造力。這些人有的赫赫有名、有的不見經傳,但卻曾經在這地方留下獨特的印記。如發明服裝製板圖從而推動時裝工業的Ellen Demorest、掌握販賣贓物網絡的黑幫頭子Fredericka Mandelbaum、推動美藉華人權益的王清福、試圖遊說醫學與法律界理解不同性傾向的變性人Jennie June、策劃紐約城市規劃的先行者Andrew Haswell Green…展覽以這些人的所作所為豐富了紐約歷史的質感,更從中反思城市因何拒絕他們、又因何容納他們﹖這些紐約故事又如何反映了人與地方的聯繫﹖
展覽以「Future City Lab」(未來的城市實驗)作結,邀請觀眾一起思考目前紐約人的生活方式將對未來世代有何影響。迎向未來,博物館指出紐約人的挑戰在於﹕
1. 如何為新世代創造經濟機遇﹖
2. 如何回應不同階層的住屋需求﹖
3. 如何諦造更兼融多元的城市﹖
4. 如何應付環境失衡﹖
5. 如何規劃城市交通,讓大家往來無阻﹖
為了開展討論,展覽提供了近數十年來的數據分析,以及不同的應對方案,觀眾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博物館也會回應相關的意見,指出其他國家也曾提出相類方案及其成效,又或說明某方案其不可行的原因何在,藉以與觀眾一起想像城市的未來。
作為紐約的過客,我從展覽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成功與失敗,看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紐約人如何改變自己的城市。更有趣的是,我看到了未來,因為紐約正在累積過去的經驗、累積不同人的想法,想像如何建造一座更宜居、更包容、更富創造力的城市。
Comments